(经济观察)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浦东凭什么担重任?
北京7月16日电 (王恩博 梅云秋)“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这是中国官方给浦东定下的最新目标之一。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简称《意见》)近日公布,这份重磅文件在给予浦东特殊定位的同时,也向其提出上述高要求。浦东凭什么承载这一重任?这个新高地“高”在哪儿?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向记者指出,浦东具有先天区位优势,其所在的长三角在各方面都是中国最发达的地方。尤其上海是一个“聚宝盆”,今后能够成为全球一流的新动能和创新趋势发源地。浦东聚集了高端人才、高端业态、高端机构,在这里建一个自立自强的自主创新示范区非常合适。
“浦东是全国创新的引领者。”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王振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这里拥有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同时具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叠加优势,具有改革开放开路先锋和创新产业集聚、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叠加优势。
围绕前述目标,《意见》提出在浦东“加快关键技术研发”。例如,加快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焦集成电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布局和建设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浦东在加快关键技术研发方面与其他地区相比优势较为突出,集中表现在四方面:
一是科技资源优势,上海大院大所较多;二是人才聚集优势,上海优越的环境已经并将继续聚集中国甚至全球最顶尖科研人才;三是资金优势,上海资本市场发达、融资便利且成本较低;四是产业化优势,上海张江科技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从需求层面有利于牵引关键技术创新。
事实上,上海一直不遗余力建设“创新之城”,打造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是其中不可或缺一环。《意见》亦就此对浦东作出要求,并推出多项大力度配套优惠措施。
其中包括,在总结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实施经验基础上,研究在浦东特定区域对符合条件的从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生产研发的企业,自设立之日起5年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余淼杰向记者指出,就打造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而言,上海自贸试验区此前已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引进外资,真正做到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乃至进行产业集聚,做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推进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
加之上海本身产业基础较好,机器设备、电子机械、IT等产业已经形成集聚现象,余淼杰认为,“这对于下一步创新有非常牢固的依托,可以说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打造创新新高地,不仅配套政策要“高规格”,更要有“高效率”的体制机制。
《意见》要求,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其中,探索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资金、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投入机制等措施受到关注。
张燕生认为,深化相关改革,不仅要尊重科学研究的规律、常识和逻辑,要尊重人才,还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从而集聚、培养、留住一批世界一流人才,打造世界一流创新链,培育形成现代金融和多层次市场专业服务及其他高端服务,为科学技术创新创造更好环境生态。
在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看来,浦东成功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将会成为中国科技创新体制改革领军者,形成强大溢出效应,带动全国各区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