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育行业冰火两重天,全国超40万线下教培机构经历有史以来最刺骨的寒冬,K12在线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红利。
受疫情推动,在线教育完成新一轮的牌桌轮换,资本向头部企业集中,百亿美金估值的小巨头诞生,并创下行业最高融资纪录。此起彼伏的融资军备竞赛将K12在线教育的竞争推向新高潮,复刻了过去互联网细分领域的“烧钱”大战,流量、生源抢夺战、价格战战况胶着。
而在线1对1教育战场冷清,昔日的明星企业狼狈谢幕。线下教培机构更是哀鸿遍野,在疫情面前筹码尽失,或黯然退场或倒逼转型。
教育行业从不缺战事拉长时间线来看,教育行业以3年一小变,10年一大变的速度进化。新概念、新模式不断带来转型浪潮,逐浪者此起彼伏,只是立于潮头之上的企业换了一波又一波。历史何曾相似。
此轮涌现的巨头并不意味着成功上岸,而只是获得下一场炼狱的入场券,未来命运难卜。或许正如丘吉尔所说,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只是开始的结束。
2020年疫情黑天鹅让业内深刻意识到OMO的重要性,技术加速渗透教育行业。可以预见,人工智能、大数据将为教育行业带来新变量,7000亿元的AI教育市场玩家之间的生死缠斗必不可少。
中国网科技1月21日讯(记者 王磊 李婷)疫情期间流量涌入,政策红利支持,在线教育市场井喷,OMO驶向发展快车道。
技术创新,远不止是OMO。由技术推动进步的AI教育产业变革也加速到来。站在行业转折点上,不愿缺席的巨头已磨刀霍霍,在寻求内生增长的同时,也憧憬技术带来的外延式扩张。
OMO=在线课程?
OMO(Online Merge Offline)转型是2020年教育行业绕不开的话题。如果说2019年开展OMO业务是未雨绸缪的多元化布局,那么2020年则是圈住用户的必要之举。
疫情期间全国中小学生居家上网课,在线教育爆发式增长,被替代的线下教培机构在冲击之下毫无招架之力,被倒逼至转型或倒闭的边缘。
无力承受现金流压力的小公司悄然谢幕,第一和第二梯队的教育公司加码战略转型。好未来和新东方等头部公司从获客、运营、教研、教学到交付环节打磨OMO产品。思考乐、精锐教育、卓越教育等上市教育公司提出将OMO模式提升为主要战略,提高OMO业务占比。
艾媒咨询CEO张毅表示,目前纯粹的线下教育机构竞争力很弱,应对风险能力问题在2020年凸显。今年局部零散的疫情还将持续发生,线下教育机构如果缺失线上环节,那么抗风险能力依然薄弱。线下运维成本高,线上线下结合是比较好的方式。
OMO并不是教育行业出现的第一个线上线下融合的概念,此前涌现过网红名师、题库、拍照答题、家教O2O、在线直播、混合双师、在线1对1、在线双师班等模式。行业迭代升级,部分模式已被验证不可持续,也有部分沿用至今。
OMO被视为迄今为止最为理想的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教培企业已经探索出不同路径的OMO模式。中金在《教培行业竞争深化,OMO模式带来新增量》报告中指出,OMO核心是在招生、教学、教研与辅导的全场景下实现线上线下的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为企业降本增效的目的。
眼下OMO主要有两类运营模式。一类是单环节纵向深化的OMO模式,例如线下教育融合线上教学;另一类是多环节横向配合的OMO模式,例如线上授课结合线下招生以优化营销成本、线上授课结合线下辅导以增加师生互动、线下授课结合线上辅导以释放教室容量等。
但利用OMO模式吸收线上线下优势,又实现变现能力,只是理想状态,和现实之间横亘着巨大的鸿沟。传统教培机构向线上转型,并不是照搬线下产品和服务。
华泰证券分析,传统线下教培机构在教研、师训和教学服务体系方面构筑了护城河,但产品形态较为单一、同质化程度高。在向OMO模式转型中通常面临“三座大山”:
首先,在线教培机构能够在短时间内触达全国范围内的海量用户,用户群体的复杂度大大提高了。其次,线上场景中用户的连接和互动方式不同于线下,且互动效果弱于线下。更重要的是,对于传统教培机构而言,在线教培是创新产品,需要不断试错来优化场景,探索最适合的产品形态。目前线下教培机构的OMO化还处于早期阶段。
当下OMO模式的讨论主要围绕传统教培机构向上走,但是仍存在不少纯线上平台,包括猿辅导、作业帮、网易有道等头部公司在内。
在张毅看来,如果公司在线上保持领先的位置,也不一定要涉足线下。在资本狂砸的背景下,公司要控制好成本并抵御外部竞争,活出一条生路并不容易。在营销推广、师资争夺以及学员拓展上仍存在很大变数,即便是头部公司也很难说哪家上岸了。
但从长远看来,只有线上还不够。蓝象资本合伙人周爽告诉中国网科技记者,线上只是一个部分的解决方案,现在能够比较好地解决“教”的问题,但是养育、陪伴以及互动等需求无法在线上完全满足,这些甚至不能用技术手段来弥补。
如果要满足“教”和“育”所有诉求,一定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比如市面上大部分的AI互动课引入动物和人物动画等元素,主要客群是8岁以下的低年龄段儿童,它其实很难吸引到8岁以上的孩子。原因在于后者觉得真人教学更可亲、更容易吸引注意力,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更有效。
周爽判断,目前来看,线上巨头公司未来大概率会孵化线下业务。因为如果不做,竞争对手就会抢食线下市场。
AI重塑教育行业
OMO本质上是通过技术赋能实现线上线下共同发展,其实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一部分。未来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深入应用,教育行业将发生深刻变革,这也意味着行业将释放巨大的商业价值。
AI教育仍处于市场爆发前夜。Frost & Sullivan发布的数据显示,AI教育市场由人工智能在线课程、机构学习解决方案和智能知识产品及服务三部分组成,预计2018-2023年增长复合率为47.4%,2023年将达到7198亿元。
对比其他行业,教育融入技术的进程稍显落后。过去十年,移动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以2010年爆发的“千团大战”为标志,资本扶持下的“烧钱”大战蔓延至在线旅游、外卖、O2O、网约车、共享经济等领域,新物种层出不穷,商战激荡了21世纪整整第二个十年。业内一度流传着这样的观点:所有传统行业都可以用互联网思维重新改造。
但互联网改造的风口却迟迟没有吹到教育行业。周爽解释称,这和教育行业的特性相关。团购、买菜、叫外卖、打车等行业消费者可以即时反馈,行业大战在一两年内就能分出胜负。而教育行业反馈周期漫长,直接限制了教育科技公司的进化速度。“教育机构推出一个产品,招生上课,前三个月观察学员反应,六个月后再看考试成绩,检验效果。极端情况下,学生可能20年之后才会意识到老师的好。”
教育行业链条长,且高度细分,技术对教育行业的渗透和改造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根据罗兰贝格的《智能教育创新应用发展报告》,教学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可分为“备课-教学-练习-考试-评价-管理”六大场景。根据这六大场景还可拆解为更丰富的二级、三级场景。
如今AI教育尚处于发展前期。罗兰贝格将智能教育的发展分为教学辅助、价值创造和因材施教三个阶段。AI在教育行业的应用主要是为人工智能模型训练、题库建设与知识图谱需求等提供数据输入等领域。
从落地的产品来看,拍照搜题和口语测评等工具类产品AI技术应用相对成熟。
拍照搜题类产品是极佳的引流工具,头部玩家有作业帮、小猿搜题等,2020年好未来大力推广题拍拍。这个细分行业曾在2016年引发过残酷的搜题“烧钱”大战。混战之后,这个细分赛道的玩家开始冷静下来,着力于提升产品功能服务,2020年市场形成真人答疑和AI学习场景研发的两大格局。
口语测评领垂直域则诞生了流利说、英语趣配音等公司。艾瑞咨询分析,口语测评主要涉及语音识别、语音合成与语音评测技术,由于测评的能力维度相对单一,基础测评功能的实现不需要太高的技术门槛,在语言学习产品当中应用广泛,技术渗透率较高,用户覆盖面广。
随着AI技术日趋成熟以及商业应用范围的扩大,AI在教育行业渗透率将逐渐提升,这也意味着教育行业即将迸发更大的商业价值。其中,自适应学习(Adaptive Learning)被视为一座金矿。中金认为,自适应学习是AI教育领域最为核心的关键赛道。因其直接替代或部分替代老师,用技术面向教学中的核心要素进行效率优化,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的理念和方式。这方面的产品有松鼠AI(乂学教育)、悉之教育、科大讯飞学习机X1 Pro 等。
除了单点突破,野心勃勃的巨头则聚焦于开放平台运作,通过构建AI教育基础设施,为K12校外培训机构提供教研内容和技术支持。当下,爱学习和好未来旗下未来魔法校均提供To B双师解决方案,涵盖硬软件产品、在线教师、教材等资源。
技术重塑教育的领域还有很多。罗兰贝格预计,未来智能教育将从教师资源、教学资源两个方面进行改善。智能教育将基于大数据的智能综合分析与诊断能力覆盖更多场景、承接教学核心职能,逐步实现人性化交互,促进大规模因材施教的实现。
虽然“AI赋能是教育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已经是业内普遍共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机构要一直追求技术的先进性。
周爽认为,教研、技术基础应用以及新产品打磨都很重要,但教育行业不涉及基础科学的开发和高精尖技术,更多的是将现成的AI技术应用于教育行业。未来拥有技术能力和海量大数据的公司将脱颖而出。其中技术能力是基础,而掌握大量数据的公司能够更精细地分析数据,赋能业务发展。
未来随着5G商业化应用落地,AR、VR等技术逐步完善,新技术将融入更多的教育场景,渗透到更核心的教学环节。AI产业化洪流下,规模化的因材施教时代或将到来。